莲花天池雅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85|回复: 12
收起左侧

花木早老师论《现代诗提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8

主题

5552

回帖

22万

积分

特约点评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4357

爱心火轮幸运一号钻石经典优秀会员活力之星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3-6-13 23: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诗提要






                 现代诗提要 (《科学社会主义》杂志特约稿   林华章



  现代诗在中国不象古诗词那样,有坚实稳固的根基,于是学习西欧就成势所必然。先行者闻一多、徐志摩两位在继续西欧诗歌格律化之同时,提出了“三美”:音乐美——每节韵脚不一样;建筑美——格式象建筑(“节的匀称”,“句的均齐”);绘画美——每节都是可观的画面。但两位借鉴又各有侧重:前者注重反讽手法,例如代表作《死水》;后者致力于节奏型,代表作如《再别康桥》。

  随着后来者学习的深入,施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的理论和布莱希特“间离法”的效果又首先被另一位诗人北岛所吸收,创作了一些影响巨大的“朦胧诗”,例如《回答》、《宣告》,达到了五四以来由胡适起步的新诗最高点。北岛的成就使其流亡后获得了不少国家的诗奖,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名誉院士。但他也有些作品走了“陌生化”的极端,比如为数不少的微型诗和在国外写的东西,由于过于晦涩难懂,无论成就和影响都远远不及早期的创作。

 “陌生化”是一种新的审美取向,是取代浪漫主义直抒情怀而讲究曲致胸臆的现代主义手法。它强调“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强度”(施克洛夫斯基《艺术即手法》),对直白的叙述方式是一种冲击和变革,其特征就是让人充分调动想象或联想,绝非一些画虎类犬者所谓“新诗就是谜语”的怪论。

  对于现代诗的欣赏,我主张要能看懂,但不能一下就看懂。理论根据来自布莱希特的“间离法”,这位受梅兰芳京剧演出启示的德国艺术家——当代三大体系的创始人之一(另两位是中国的梅兰芳和俄国的史坦尼)把“间离法”概括为如下公式:



认识(理解)——不认识(不理解)——认识(理解)


  这意思说白了就是作品在读者审美过程中不应太直接简单,而须反复寻味,得到感悟。布莱希特的理论发展、修正、并升华了早于他20年前施克洛夫斯基为陌生而陌生的观点。显然,施、布两人理论的区别在于:前者把“陌生化”当成目的,后者只把它作为手段。经历陌生、熟悉、达到最终理解才是目的。如此阅读审美过程充分调动想象,借助分析,由难而易,由浅入深,激发感性与理性交织的愉悦。

  为了更清楚说明,不妨作个比较:


  从星星的弹孔中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这是北岛诗《宣告》的最后两句,读者开始可能会莫名其妙,经过琢磨深思,便不难理解其意蕴:光明胜利的到来是要经过枪林弹雨并付出鲜血代价的。

再看下面一首微型诗,也是北岛的作品,总共就两句:


  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

    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



  这首诗的题目是《命运》,未卜聪明颖慧的读者能否看懂文题之间的联系,但我确实知道,读后满头雾水的人不在少数。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前一个例子是现代诗中的佳作,朦胧而可感知;后一个例子则故弄玄虚,极端陌生至于晦涩。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如今大多数写手致力于玄虚和晦涩,并以此炫耀,结果读者越来越少,他们只能在狭小的圈内自我品尝自我陶醉,对社会上广大群众的意见和批评置若罔闻。

  虚幻、变形、夸张、通感以及词语的反常搭配这些现代诗的创作手法都可以运用,但必须明白它们只属手段而非目的。目的是通过它们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而这种效果不应扼杀读者的艺术感觉和形象思维。

  少数写手则省力于平淡和浅露,把口水似的大白话随意组合,或为了增加点变化刻意将句子分割,于是也自鸣得意,这就难怪有人对此类“分行写的散文”嗤之以鼻,甚至说新诗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谓“新诗”,是一个与“现代诗”不尽相同的概念,指目下我国纷纭杂陈白话诗歌的总和,无规律可循,无规则可依,似乎想模仿现代诗某些东西,却顾此失彼或画虎类犬,未真正吸收现代诗的元素更不知其精髓。现代诗的理想境界,必须找到朦胧与清晰两股不同线段的结合部。走任一极端效果都不佳,无论朦胧至于晦涩或是清晰至于直白。贵在清晰又能隐约,朦胧而可感知,为此,我曾在一篇词话《冷香流韵姜尧章——说姜夔词并论隔与不隔》中打过比方:“山在虚无缥缈间”之所以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所以动人,奥妙即在于此。倘若山不在虚无缥缈间而一览无余,岂非大杀风景?灯火阑珊处终于未寻到人,不也意趣全消?

  此外,现代诗的起源地虽在国外,但它们都注重格律,中国的古诗词不言而喻,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而后又风行于英、德、法各国的十四行诗便是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音节整齐。押韵前两节一般是ABBA,ABBA;后两节六行或两韵变化,或三韵变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押韵方式一般是ABAB,CDCD.EFEF,GG.

  然而我国当今的许多新诗写手却以无知的言论妄说现代诗不存在格律,甚至以烦恼和怨恨的心态抵制格律。可是格律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般永存于天地间,令反对、抵制者只能望律兴叹。

  反对、抵制之原因也许不止一端,但最主要的是畏难,对诗元素的精巧望而却步。须知任何创作都有难度,即便是游戏也讲究技巧,没有难度和技巧就没有水准没有魅力。如果写诗旨在自我表现自我欣赏而完全不考虑诗的特征和意趣,也不顾及读者的感受(读过中国古诗词和外国诗歌的广大群众,学问绝不低于新诗写手)就无须公之于众,自娱自乐倒无妨,发表出来就不单纯是个人行为而与社会联系了。

  我认为,现代诗可以一韵到底,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隔段押韵,还可以大致押韵(例如席慕容的作品),只要不排斥韵这个诗的重要元素,韵脚多些变化也能被认可,毕竟其体裁有别于古诗词,据此可见现代诗格律的自由度还是很高的,并非有些人所谓束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绝非自由到不成其为诗,保持诗的文体感仍是必要的。如果连这都厌烦,大可不必勉为其难,直接写散文不行吗?

  在《也谈诗的节奏》(原载《共和国重大前沿创新理论成果文选》)一文中我也打过这样的比方:足球就是足球,手球就是手球,各有各的规则,难道足球运动员能用手球的方式射门吗?格律就是诗的规则,它无例外地和其他事物的规则一样要求从事者遵守,连游戏都有规则,何况诗词创作。

  所以,殷切希望新诗写手能够平心静气地自省:为什么现在写手比读者多无数倍?这种尴尬啼笑皆非的局面因何造成?先且不论写手只顾自说自笑,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内容和态度,就写作形式和技巧而言也值得深思熟虑,不来番自我否定是无法螺旋上升的,不虚心刻苦学习中外成果,想提高作品的质量也是很难指望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8

主题

5552

回帖

22万

积分

特约点评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4357

爱心火轮幸运一号钻石经典优秀会员活力之星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3: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诗的主题及题材提要》作者/花木早相关搜索: 现代诗, 提要, 花木, 题材, 主题

现代诗的主题及题材(提要 2009/1/12)花木早



    现代诗来自西方以及它不等同于我国“新诗 ”,大家已有初步了解,现在扼要说说它的主题与题材,使同学们在习作动笔前有个方向性的认识和准备。这也便于你们和我较快地进入轨道,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时间精力浪费。

   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现代生活中的感受和期望,区别于过去,着眼于现在,展望于将来。这是它的题材及特征,举例说,过去的“学而优则仕”已演绎成现在的“生而贵则官”,“朝秦暮楚”已发展为多角恋爱,“花前月下”也让位于歌楼舞厅……如果现代诗表现、描写的对象没有现代生活气息和烙印,就模糊或取消了现代诗的标志。

   所谓现代人在现代社会、现代生活中的感受,集中表现于现阶段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自我之间的种种关系,且关系十分复杂,于是呈现出多文化和更开放的态势。而在此众多题材中提炼出来的主题,主要是对不合理现象的追根究源(不是歌功颂德),对未来的世界自由憧憬(不是制图说教),对自我的内心审视追问,对外界的事物关注思考。

   具体地讲,比如亲情淡漠,爱情脆弱,友情疏远,这些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产物自然成为现代诗不能回避的题材。他如人与人的尊卑观念,人与人的功利关系,人与人的防范心理,这是现代经济社会的绝症;人对社会的依赖,人对社会的隔膜,社会对人的服务,社会对人的约束,涉及到某些体制问题;人对自然的妄自尊大,自然对人的无情背离,人对自然的长年破坏,自然对人的凌厉报复,我国环保卫生排名世界倒数第4,位居非洲之后;诚实、善良变成贬义词,狡诈、阴险与聪明才智成为同义词,传统道德观价值观被颠倒;有名无实有人崇拜,无名有实无人理睬,名实关系南辕北辙;生存的艰难,生命的虚幻;信仰缺失,理想摧毁……这些都印证了上述复杂的内容。

   正因为现代诗关注和思考的对象是人、社会、自然及形而上如此丰满宏大的领域,它的价值就凸现出来了,这是一般“新诗 ”无法比拟的。西方现代诗的兴起也正是在工业现代化之后,人们对文明社会变革产生经济腾飞同时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困惑不已,不断反思,不断寻求——特别是心灵寻求出路,于是应运而生的现代诗充满了呼吁和憧憬,充满了对真理和人类生存理想方式的追求。

   与此同时,现代诗对往昔司空见惯的艺术形式进行了类似革命的举动,极力主张重构,以给予读者全新的阅读感觉和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这已涉及到另一个课题——创作手法了,留待日后再讲。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8

主题

5552

回帖

22万

积分

特约点评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4357

爱心火轮幸运一号钻石经典优秀会员活力之星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3: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诗的节奏》作者/ 花木早相关搜索: 也谈诗的节奏, 花木, 作者


也谈诗的节奏      作者/花木早   


    诗,尤其是我国当代的新诗,被许多人冷漠、嘲笑,视为“边缘化”的东西。但就笔者所知,它在网络论坛中并不寂寞,其兴头远比现实生活里活跃生动。写手和读者不仅数量上大大超过杂志刊物,热情与关注的程度也超出一般群众的意料。因此,说新诗日趋没落甚至再无存在的必要是缺乏依据的,但我十分理解失望于新诗的每一个人,他们即便言辞激烈乃至尖刻,也不能看成恶意,恨铁不成钢而已。何况这些未免偏激的评论者指向还不是网络论坛出现的作品,多半针对“梨花诗”、“口水诗”、“下半身写作”等而发,关于这类所谓的“诗”本文不拟涉及,同样的批评已经太多,再重复已无意义。

   我想说的是大量现身网络论坛的诗作,它们比大家注目的上述几类流派更有希望更有前途,绝大多数作者对诗的情感,说虔诚未免言过其实,说真诚倒也不算夸张,至少他们对诗无恶搞倾向。 也不能说这些论坛作品有多大成就,但可读可赏的佳作不乏其例。目下论坛诗作大多未形成什么流派,作者均在探索,生机旺盛而方向迷离,特别是关于诗的“节奏”,概念模糊。下面就此命题分述几点:


   一 新诗的一个通病
   除大家熟悉并深为反感的故弄玄虚、追求晦涩的恶习以外,为数不少的新诗写手还偏爱割裂诗句,这种现象在论坛俯拾即是,最常见的现象是刻意弄成的“两字顿”(包括其配套的一字顿和三字顿),无论按逻辑思维或形象思维都应与前、后文连接的词语,偏要刻意断开,以为这样就有“节奏”感,也难怪有人称之为“腰斩”。比如这样的句子:

在那
遥远的,乡村
我,曾经
度过,一段难忘的
岁月,苦涩
而悲伤的,日子
………………

   诗的“节奏”不是两字一顿(包括一字一顿或三字一顿)就能形成,问题远非如此简单。那么,“节奏”究竟是什么又如何产生的呢?


   二 诗歌节奏的体现

  (一)节奏包含什么
  “节奏”一词的本原来自音乐,音乐的三元素是:旋律、节奏和调式。节奏的准确含义指“乐曲进行中力度和速度相结合并有规律的复现”。如今人们把节奏当成了快慢的同义词,也就是单指速度而撇开了力度,这虽属片面理解却已约定俗成,本文也无必要作正名的工作,但我们在论述诗的节奏时最好还是别忽视其本原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节奏的解释为“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交替出现”即上文所谓“复现”,“强弱、长短”即“力度、速度”,意思相同。要理解并把握“节奏”最关键处是“有规律的复现”或称“交替出现”,否则整篇作品无凝聚之核心,至于支离破碎散乱无章。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反复出现贯穿始终的是乐曲动机03 33 10 02 22 70,它强有力的切分音型既形象地引入了命运的叩响,又象征地显示了和命运的抗争。试想,如果这个动机(音乐术语)不反复出现于乐曲进行中,整个作品就犹如散沙一盘。
   再看诗的例子:《桃夭》(诗经 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也许有人会说,三段都有“桃之夭夭”是个巧合是个特例,别的诗词里若无类似词语交替出现,那又哪来的节奏?

  (二)古诗词的体现
   即便没有同样词语交替出现,古诗词也不缺节奏感。众所周知,古诗词有格式、重音律、讲押韵,这些都属反复出现的元素,这些元素与旋律、节奏本来就是同步构成。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对仗处虽未象乐曲般标出f强音符号,但其特殊的结构就体现出一种强势,自然强于首尾两联;更由于对仗联与不对仗联的的组合,便形成了“力度和速度相结合并有规律的复现。”绝句不兴对仗,但其平仄、押韵规律未失,节奏感当然活跃其中。古诗词作品丰富,大家耳熟能详,此处就无须举例说明了。尽管新诗写手出于求变心理或对诗的规律望而生畏,反对诗的音乐元素和建筑美学,却也不敢轻视一切中外韵律诗的成果。

  (三)白话诗的体现
   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新诗作品,除思想、情感、意境等内在因素之外,视觉的形式均衡协调、听觉的优美流转也是重要品质。凡新诗卓有成就者无不吸取传统格律之元素,无论东方西方。当代孙则鸣先生说得好:“古今中外的诗歌无一例外地经历过格律化的进程,它们都主要集中在节奏和韵式上面。”

   好就好在他点明了“节奏和韵式”,但“节奏”究竟是什么,一般初写新诗的人依然不甚清楚,孙先生还提出了“节奏型”,谓“节奏型就是主题节奏,它决定了音乐的节奏个性”,这论断也相当准确,遗憾的是仍未说明节奏以及节奏型本身的含义,这该是论述之美中不足。如前所述,新诗写手只知道使用停顿,且多半用“两字顿”,而惟恐读者不能领会其意图,便以割裂句子的方式表示。如此不仅未理解“节奏”的基本概念,也显示其表达信心之不足。他们使用的机械停顿法远不及闻一多、徐志摩等新诗创作探索者和理论奠基者阐述的“音尺”(或称“音步”)操作或“音节”运行,前辈诗人根本不需要将完整的句子割裂而“音顿”自在其中。更重要更关键的是,他们的“音顿”是有规律的复现,不似当今一些写手随心所欲杂乱无章,非但无规律可循,甚至不存在复现。这就与“节奏”沾不上边了,不过是些散文意义的停顿而已。

  “节奏”是必需反复——而且有规律反复的元素,或意念、或词语、或句式、或音韵,倒不一定面面俱到。而无任何规律反复的元素,节奏就无从产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下面录徐志摩《我不知道风》作为新诗体现节奏的例证: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清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此诗共六节,显而易见:不仅每节句数、句式、韵律相同,连头三句的词语都一样,如此多的复现,如此严的规律,节奏鲜明就在情理之中。这样分析并不意味所有的新诗都须采取这一种格式,只是例证“力度和速度相结合并有规律的复现”这一节奏原理。变化可以无穷,但基本原理必须遵循。其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及其他诗作采取的是不同格式,而原理则一,所以节奏感同样鲜明。

   朦胧诗派北岛、顾城、舒婷等诗人的作品也都讲究诗的形式和韵律,当然他们主要的贡献是向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出的批判,但这不是本文的论题,因而从略。我们此刻说的是新诗佳作节奏感的体现,其所以能体现在于理性地继承并发扬了传统,而非无端地一概反叛。也举北岛诗一例:

走 吧

走吧
落叶吹进深谷
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
冰上的月光
已从河床上溢出

走吧
眼睛望着同一块天空
心敲着暮色的鼓

走吧
我们没有失去记忆
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走吧
路呵路
飘满红罂粟

   此诗结构精练,复现之更加精彩!且韵脚何其完美,掷地有声。作者冷竣的基调与冷色的画面交融得浑然天成,“心敲着暮色的鼓”是个精心创设的意象,要把暮色影响了心绪的意思曲折表达,同时又须押韵(押韵也是元素复现)便有了“暮色的鼓”这一构想。若用心鼓则不可,暮色不能敲而心可敲,因为心是跳动的。可惜现在见不到如此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新诗了。它也用了“走吧”两字顿,但属有规律的复现,自不能与随意的割裂同日而语。
   我曾提到网上论坛也有可读可赏的诗作,尽管还不是很成熟,但比起那些“散文分行写”的东西已不知强过多少,至少有些诗味。请看:

    听歌  作者 宋煜姝

    一些些的悲叹
    浅浅淡淡的歌吟
    人世种种情怨恨
    且来静静地听听
   
    一桩桩的旧事
    朝朝暮暮的忧欢
    飘飘洒洒的花落
    匆匆遽遽的流年
   
    一点点的愁思
    悠悠冉冉地升起
    仿佛断续的风声
    和着黄昏的新雨
   
    一盏盏的心灯
    忽然间次第闪亮
    仿佛满天的云散
    又见明明的月朗

   我不认识作者,经网上查询,意外得知是70后一位女诗人,令人感到十分欣慰。这首新诗的内容暂且不论,其形式不乏美感,节奏体现充分:(1)每节第一句与后面三句形成参差错落的格局,整体却均衡协调。(2)每节第一句句式相同,音步一致。(3)每节二四句押韵,但各节韵脚有别。
   不仅“有规律的复现”得到保证,还体现了“统一而有变化”艺术的基本规律,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
   再录一首,也是在网上看到的近作。

   珍贵的收藏    作者 清秋

   泪水
   不都是悲伤
   只为那
   心灵的一次次碰撞

   信件
   不需要太长
   一句话
   架起思念的桥梁

   缘分
   不是谁都能遇上
   我和你
   也许是前世的同窗

   真情
   不需用爱来丈量
   太珍贵
   要精心地打包 用心地收藏

   此诗与前面的举例在格式、韵律方面不谋而合,它也用了时兴的“两字顿”,然而都有完整的意思,可独立成句。诗尽管显得稚嫩,情感却是真挚的,主题也能推陈出新,特别是诗的韵脚平仄声交替运用,动听优美。如此看来,孜孜不倦于新诗探索进取者,在网上论坛人还不少。

   三 节奏是诗的要素
   其实这已经是多余的话了,之所以还要罗嗦几句,无非希望新诗的写手摈弃“散文分行”的模式和习惯,足球就是足球,手球就是手球,足球运动员能以手球的方式射门吗?各种文章也都有各自的文体感,不然何须分类成诗歌、散文、戏剧等等?分类是科学的范畴,是科学发展之必须。历来有所谓“散文诗”的称谓,严格说来是并非科学的。散文如果使用了诗的格式就达不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若诗歌采用散文的格式,又何不干脆写篇好的散文?既要写诗,就必须讲求节奏。而讲求节奏首先须明白节奏的含义才能正确掌握。诗既脱胎于音乐,音乐的元素也就作为基因被诗继承。这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绝非分行写的散文,我国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也绝不叫诗。

   (获2008年11月2日——4日北京“中国专家学者科学与人文论坛”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评审“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专家学者优秀论文一等奖”,“共和国60年重大理论成果”特等奖)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8

主题

5552

回帖

22万

积分

特约点评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4357

爱心火轮幸运一号钻石经典优秀会员活力之星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23: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咏物提要相关搜索: 独立性


本帖最后由 花木早 于 2010-12-30 16:22 编辑




自古以来有类诗文,不喜开门见山直抒怀抱,而善假托他物曲致胸臆,令人读时浮想联翩,掩卷回味无穷。屈原的《桔颂》,陆游的《咏梅》固属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他赞风云雷电颂山川花鸟的佳作也不胜枚举。这类咏物的文笔与通常所谓景物描写形似而神异,两者概念和功能也不尽相同。前者是写作的主旨,着眼于点,目标集中,有相对之独立性;后者只作为衬托,着眼于面,视野较宽,有相对之依附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显然是咏物之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当属景物描写。据此,特定的咏物之物是主题的载体,一般的景物描写对象是主题的烘托或反衬。
咏物作品具有特殊的魅力,然而写好却不容易。分析、总结名家的创作实践,若能明确并掌握如下几个要点,将有所裨益。
一、托物寓意是目的
状物在这类作品中虽是创作的材料,是致力点所在,但本身并非目的,只是手段。作者欲将某种感触和思维作委婉曲折之表达,遂寓意于物,所以寓意是目的。屈原《橘颂》“受命不迁”,“横而不流”,自况品格坚贞。陆游《咏梅》“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以示气节清高。纯粹的景物描写在早期的作品中也不乏生动美妙之文笔,例如“春冬之始,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经注·江水》。这类描写旨在再现大自然的风韵,虽“良多趣味”但无深意。而我们读《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悠悠乎与浩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则发觉作者将自己人格“特立”的感悟寄寓于西山,假托西山表达,这已超越了客观再现的格局,带有主观表现的手法。托物寓意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高于纯粹的景物描写。
二、物意感应是前提
某类物象作用于人的感觉,产生思维,即先有物,后发意,这是存在决定意识的规律。某种思绪与特定之物产生感应,并借该物传递,即先有意,后托物。这是感觉同化事物的过程。无论感觉之物或想象之物都须具有表现某种意念之特征,彼此才能感应。能感应才能传递,这是前提。一定的物象具有一定的特征,因而只能表现一定的意念,这是客观的局限导致主观的局限。花能象征美或坚贞,却不宜象征力和威武。春风和秋风,夏日与冬日各不相同,其象征性也都有局限。雪莱的名诗《西风歌》最后一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传诵至今数百年,响彻世界每个角落,不正是以冬春交替的自然规律贴切、巧妙地象征了人类命运、革命斗争的进程吗?这无疑是物意感应的典范。如果以春夏、夏秋或秋冬季节交替来象征,便无法表达上述意念。
三、炼意择物是功力
状物想不袭陈言,不落窠臼,须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一方面要将意反复提炼,使之进入新领域,上升新高度。另一方面对所托之物须多加选择,力求精当。如此,意才有表达之价值,物才有传递之优势。择物求异而避猎奇,求新而避生僻。鲜为人知的物象,即使写得十分细致,也难激起读者的共鸣同感。此外,旧物可以新观,所谓“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文心雕龙·物色》。只要变换角度,也能予人新的启迪,深的理解。这是主观的能动调动客观的能动。苏东坡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旧物可以新观;郑板桥诗“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后一句讲的就是求异求新。贾平凹《丑石》以平凡熟悉而又奇特新颖之物,寄寓了“世俗眼光里认为丑的东西实际上是美的”这种新颖的意念,这是新物新说的佳作;郭沫若《杜鹃》以“欺世盗名”的主题与前人的赞词“爱的象征”唱反调,乃是旧物新观的上品。
四、物意适度是关键
寓意于物既属一种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则意宜隐宜约,物宜显宜丰。状物虽属手段,却是描写的主体,用笔须细致饱满,否则这个意的载体将载不稳或载不实;寓意虽是目的,却不可多用笔墨,写多了便类似蛇足或谜底。有些作品,于充分状物之后犹恐读者不解其意,又特意赘述一番。既然按捺不住直陈的欲望,又何须托他物来传递?其次,就状物本身而言,也须适度,应致力于物意感应部分而略及其余。反之,面面俱到特征必然被淹没,结果所寓之意难以表达,印象模糊。因此,“宜显宜丰”非泛指,而系特指物意感应之处。周敦颐的《爱莲说》“独爱莲之出瘀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文字对我们的启发至少有两点:一,物意部分写得细致饱满;二,莲的其他状况未着一笔,不是还有颜色、光泽、生长季节等等吗?然而作者全省略了。文章最后只用了一句:“莲,花之君子者也”点出君子高尚这一题旨,其物意适度符合了上述两项要求,堪称咏物之范文。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8

主题

5552

回帖

22万

积分

特约点评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4357

爱心火轮幸运一号钻石经典优秀会员活力之星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21: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木老师简介:

                           花木,又名花木早,原名林华章,长沙人。少年师从小提琴演奏家周善同先生,并在其父林树湘教授指导下习古典文学。五十年代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反右及文革时均遭流放。拨乱反正后在大学执教英语、写作和口才,首届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成就奖“华文文学奖”评审中心授予“华文文学博士”。现任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亚联合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华诗词发展研究会聘为终身名誉会长。 花木老师系《演讲与口才》杂志“优秀撰稿人”,21世纪法学精品教材——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应用口才教程》一、二版主编。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授予“中华功勋人物”、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授予“百名才华人物”、中国新闻出版社纪念文献授予“中流砥柱”、国际中华文化艺术协会授予“优秀中华文学家”、中央电视台、人民文学、中央文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多家组成的评审机构授予“中国改革开放文艺终身成就奖”(“全国有突出贡献的30位文学艺术家”之一)及其他各研究会、协会授予的荣誉称号数十种。 著有论文《结构要素新构想》、《人物的基调与变调》、《人物的正值和负值》、《相随心转与面恶行善》、《契合与冲突》、《听其言观其行》、《朦胧而可感知清晰又能隐约》、《咏物提要》、《九篇词话十位作家》、《也谈诗的节奏》、《现代诗的主题及题材》、《诗的虚象》、《论辩者的胆和识》、《“躲猫猫”的警示及其他》等,散文《父亲二三事》、《母亲那一双泪眼》、《祭汉章文》、《情缘未必靠相守》、《春之感悟》、《大灾随笔》、《女子排坛耀眼星》等,长篇小说《小寒春梦》、《孽海冤家》、中篇小说《维纳斯为什么要断臂!》、短篇小说《我的两个男友》以及大量古诗词和新诗。上述作品获全国各种大赛金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累计百余次,收录于众多书刊辞典和有关文献多媒体光盘中。 诗文专集《月照水流光》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印刷的书籍已经售罄,第二批正在印刷中。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有售。《词林菁华——百首唐宋词赏析》待梓。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49

回帖

8990

积分

极品小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990
发表于 2013-9-8 00: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曙光老师!这里是资料库!学习了,下次再来!{:soso_e160:}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6

主题

5528

回帖

40万

积分

荣誉贵宾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401335

幸运一号优秀会员幸运符活力之星

发表于 2013-10-4 19: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曙光。
来这里学习,受教了。
花木早,好像在哪里看过他的文章。记不清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8

主题

5552

回帖

22万

积分

特约点评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4357

爱心火轮幸运一号钻石经典优秀会员活力之星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4 19: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歌 发表于 2013-10-4 19:45
问好曙光。
来这里学习,受教了。
花木早,好像在哪里看过他的文章。记不清了。

我来雅致时间差不多有两年了,之前不认识他,那些雅致的元老们很熟悉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8

主题

5552

回帖

22万

积分

特约点评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4357

爱心火轮幸运一号钻石经典优秀会员活力之星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4 19: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竹语 发表于 2013-9-8 00:32
问好曙光老师!这里是资料库!学习了,下次再来!

花木早老师的文章是真真正正的文学作品,其作品很见功力。希望常来,你一定受益匪浅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6

主题

5528

回帖

40万

积分

荣誉贵宾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401335

幸运一号优秀会员幸运符活力之星

发表于 2013-10-4 20: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曙光 发表于 2013-10-4 19:51
我来雅致时间差不多有两年了,之前不认识他,那些雅致的元老们很熟悉的。

嗯,曾经被他的文章感动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莲花天池雅致论坛 ( 闽ICP备12019501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60202000008号

GMT+8, 2024-3-29 04:52 , Processed in 0.1796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